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>大明世祖> 第五十六章 尊号:处罗可汗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十六章 尊号:处罗可汗(2 / 2)

“要不,尹利可汗?”


“不行,这是旭烈兀大汗所用的汗号,怎能给大明皇帝用?”


旭烈兀,拖雷之子,忽必烈之弟,其建立的尹尔汗国,乃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。


尹尔,尹利,在蒙古语都是同一个意思。


一番纠结之后,三汗求生欲很强,立马换成了“处罗可汗”。


处罗,荣耀的意思。


这比李世民的天可汗,实际上称作为“登利可汗”好听多了。


但唐朝在天可汗可是打出来,象征着国威,所以即使天可汗的威名却不小。


实际上,满清只有皇太极有个“博格达彻辰汗”,其余皇帝的汗号,都是从年号音译过来的,并非是兼任汗位。


蒙古人一向识时务。


明朝皇帝在蒙文、满文语境中称为天皇帝(天子)、汗,如洪武汗、永乐汗、景泰汗、神宗皇帝被称为万历汗。


同时期沙皇俄国开始扩张,逐步消灭东欧中亚的汗国,迫于压力,这些汗国臣服于沙皇,并称其为“查干可汗”(白色沙皇)。


所谓的汗号,其实并不比皇帝尊贵,甚至多年来的传统,尤其是元朝建立后,皇帝一词正式超过可汗。


皇帝可以册封大汗,而大汗却无法册封皇帝。


例如,热河出土的成吉思汗的圣旨金牌,正面书写有十个汉字,“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”。


给明朝皇帝上汗号,无非就表达一个意思,喀尔喀三部对大明的遵从恭敬。


很快,消息传到了北京。


对于“处罗可汗”这个有些突厥化的汗号,皇帝倒是挺满意的。


荣耀可汗,可比尹利可汗好听多了。


等等,怎么感觉不对劲啊……


“特么的——”


朱谊汐突然回忆起来,这是手机和牛奶啊!


想了想,别扭是别扭,但如今他只能选择接受。


无他,这号不仅能在蒙古用,也能在西域中亚用,那些突厥化的蒙古人可不少,正好互相兼用。


“理藩院自此后,行书蒙古诸部,就用处罗可汗之号。”


朱谊汐沉吟片刻,就下了谕旨。


“陛下,汗号自无不可。”


堵胤锡这两年处理多了蒙古诸部事宜,倒是颇有经验:“但也要传至高原,察哈尔等地吗?”


“高原有个和硕特汗,就算了。”


朱谊汐摆摆手:“就在绥远,不,就在喀尔喀蒙古诸部,以及西域行文时署名吧,其余各地还是旧制。”


绥远和察哈尔,鄂尔多斯三地,已经确定要全面汉化,就不需要多起波澜了。


兼个可汗名号,并没有想象中的好,只是代表着喀尔喀三部臣服罢了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blswlj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