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>隐龙惊唐> 第四百五十五章 外戚之患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五十五章 外戚之患?(1 / 2)

李沐在这其中明面上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,在韩仲良和崔尚之间和稀泥。.


可私底下拉倒地煽风点火,拉偏架。


世家钱庄因为李沐的帮助,不断地推出新花样。


譬如存十贯钱,送烟花爆竹了。


存一百贯,送一面巴掌大的小镜子了。


或者借贷到一定数目,送套琉璃茶具了等等。


显然,朝廷钱庄明显落入下风。


风暴开始积累、酝酿起来。


……。


相对于长安朝堂上的尔虞我诈。


杭、越州可谓是正治清明。


这倒不是因为李沐有多少厉害,可以将从古至今的贪腐问题根治。


而是每个势力在创业阶段,都是齐心协力的。


可这在百姓眼中,却是难能可贵了。


“沐王”这个称呼不是来自于皇帝和朝廷的册封。


而是江南百姓对李沐的昵称,这称呼代表着人心向背,亲切而不失尊重。


李沐在开年初下达了一道政令——发行银币。


这个时代,铸币权没有后世看得那么重。


因为是金属货币,几乎“望”州以上的官府,都会铸造钱币。


所以,作为吴王的李沐自然是有权铸造钱币的。


李沐将囤积的银锭,铸造了一大一小两种银币。


大的净重一两,当千钱。


小的净重一钱,当百钱。


两种银币含银九成三分,这余下的七分中是铜铁,三分是铸币的损耗,四分便是铸币税了。


因为造型精致含量足,一进入民间就被百姓所喜。


世家豪门更是将它做为收藏囤积。


好在倭国的银矿源源不断地运至杭州。


李沐加大了铸币量,三个月时间,已经发行出去千万枚银币。


这还是仅仅在长江以南流通。


银币的流通弥补了钱庄的缺点。


钱庄确实在商贸中起了承兑作用。


但对于民间来说,正常的买卖还是靠铜钱支付。


谁也不可能买点东西,都跑钱庄汇兑吧?


普通民间的日常交易,还是需要携带沉重的铜钱去完成。


而银币的发行彻底解决了铜钱携带不便的烦恼。


平常百姓间的买卖,带上几个银币就能搞定。


于是,银币迅速地流通起来,挤占了铜钱的主要货币地位。


……。


一天,崔尚到达杭州,亲自前来拜访。


这是李沐与崔尚在长安一别后,第一次见面。


这一眨眼,已经过了两个年了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blswlj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