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>隐龙惊唐> 第八百四十九章 只想以直报怨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百四十九章 只想以直报怨(1 / 2)

吐蕃的消息来得有些晚,可以说,大唐对此根本没有任何应对预案。


因为逻些城中狼牙卫细作已经全军覆没,李沐同样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晓此事。


闻知消息之后,李沐立即召集内阁和军机处商议应对之策。


但内阁和军机处却没有迅速达成统一意见。


如刘德威、刘弘基等老臣,认为这不是讨伐吐蕃的合适时间。


特别是七阁臣之一,礼部尚书孔颖达,他坚持道:“如今吐蕃松赞干布父子刚刚过世,幼主方立,大唐若即刻加以征伐,恐怕有损大唐仁义之名,为世人所不取。”


甚至连李靖、李勣也不赞同,他们认为,既然吐蕃幼主无法服众,已显内乱之迹象,就该再等等,任由吐蕃内乱暴发,等到不可收拾之时,大唐再出兵也不迟。


只有马周、李孝恭与李沐想得一样,认为就该趁它病,要它命。


李沐倒没有反感大臣们的反对意见。


他明白,这些大臣虽然不赞成对立即对吐蕃用兵,但用意已经与以前不同。


以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,现在,他们是为大唐考虑。


哪怕是孔颖达等文臣的反对,也是为了大唐的名声。


只不过李沐实在不想要这名声。


为何吐蕃可以背弃盟约,入侵大唐,屠戮百姓,而大唐却要谨守仁义?


有恩报恩,有仇报仇。


若以德报怨,又以何报德呢?


李沐只想以直报怨。


但李沐身为是皇帝,大唐天子,那么总得守些为君之道,遮挡些颜面。


总不要扯着嗓子大喊,朕就要趁火打劫,灭了丫的。


所以李沐找了个温和的表达方式,那就是不说话。


沉默,有时就是一种最好的态度。


这是国战,对外作战的决策权,不在内阁,也不在军部。


皇帝不表态,那么谁也无法作主。


大臣们一时揣摩不到李沐的心思,于是只能等。


就这样,每天商议,每天没有决议。


李沐在甘露殿,天天半躺在摇椅上,闭目养神。


任凭大臣们争论不休。


到后来,就迷迷糊糊睡过去,就差打呼噜了。


十天过去,依旧如此。


直到西南战报传来,李师所部已经全军西进,踏上吐蕃疆土时,大臣们才恍然明白,原来皇帝早就有了决定。


……。


与李沂、韩威会师之后,将五万新兵补充给韩威的西南军团。


随即下令,由自己的三万神机卫和凉州带来的二万新兵为中军,李沂、韩威各率所部人马两面夹击松州。


人死如灯灭,就算再有威严,一个死了的可汗命令,肯定压制不住领兵在外的大将。


特别是如今继位的,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幼主。


面对十八万唐军的三面围攻。


吐蕃大军执意西归,与党项人分道扬镳。


离开了吐蕃,党项独木难支。


于是,唐军攻下松州之后,势若破竹,三路齐出。


仅用半个月时间,荡平党项三十二州之地。


拓跋赤辞自杀,其子嗣尽诛。


党项灭亡。


唐军十八万大军囤于唐与吐蕃边境。


只待一声令下,便可跨境作战。


李师钱表俊朗,风流倜傥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blswlj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